緣起 / Beginning of this blogger
自2014年二月於公司遣散後,我決定在暫時沒有工作和債務的壓力下,整頓好身心健康,展開了在家生活的每一天,這些日子中,也包含完成終身大事這樣繁瑣的事。
2014年底重新加入龐大的臉書網絡,也加入/被加入許久不見的同學朋友,隨著電腦發出的提醒聲和不停翻新的頁面,看到大家不約而同地張貼各自的最新情報,心想:『這些埋藏在記憶深處的朋友們,原來已改變這麼多了啊。』。
在各個學習階段畢業後,我們向四面八方前進,奔向未知的旅程,不同的際遇發生在各自的生命裡,回憶裡的人就這樣悄悄地改變了。有些人張貼自己的心情寫照,有些人轉載來欣賞的文章,大多數人則是張貼生活相片與孩子的成長軌跡。我回憶起和大家一同擁有過的時光,年輕時的矛盾與掙扎是否也能輕易地隨著網頁的翻新而消失?頁面上那些想感謝的人、想道歉的人,與後悔對他做了那些事的人...這些曾經在他們心中是否已成過去,隔著一個電腦螢幕的距離,我沒有股起勇氣說出感謝與抱歉,選擇暗暗在心中給予祝福,『對不起,謝謝你,祝福你。』。
在我網頁上的朋友大多是報喜不報憂,你是屬於哪一種呢?
昔日好友張貼往常常用的搞笑文二行,彈指之間就得到過百讚許,像是得到鼓勵又像在與人競爭張貼數量地發動短文照片攻勢,一波波塞滿網頁上的張貼牆,無意間我才發現自己也陷入想要得到讚聲的情境中。為了避免暴露太多情感,我張貼沒有情緒的生活點滴,幾個小時之間就得到許多讚聲; 驚喜之餘回頭想想:『過去要想得到這麼多讚美,可是不太容易的呀..』。於是食指一次次地按壓滑鼠、撥動捲軸發出喀啦喀啦的聲響,不自覺地耽溺於網路上朋友們的讚聲並加入讚聲啦啦隊的行列...
但是,這樣不好嗎?
善變和包容性強的現代社會,通訊軟體的出現讓人們的距離縮短至彈指之間,朋友、同學、同事、不熟的朋友、同學、同事、不認識的朋友、同學、同事,只要你接受都可以將他們納入生活圈中,但是發貼搞笑文章和吃喝玩樂相片的你是否只為了得到讚而發帖?是否已投入讚聲泥淖中不可自拔?你今天又給哪些人按讚了呢?
聽著臉書不斷提醒新留言的叮咚聲,看著昔日老友貼出的舊笑話,氾濫的資訊不斷湧入頁面,我決定把讚留在臉書,把生活紀錄在這個部落格。
2014年底重新加入龐大的臉書網絡,也加入/被加入許久不見的同學朋友,隨著電腦發出的提醒聲和不停翻新的頁面,看到大家不約而同地張貼各自的最新情報,心想:『這些埋藏在記憶深處的朋友們,原來已改變這麼多了啊。』。
在各個學習階段畢業後,我們向四面八方前進,奔向未知的旅程,不同的際遇發生在各自的生命裡,回憶裡的人就這樣悄悄地改變了。有些人張貼自己的心情寫照,有些人轉載來欣賞的文章,大多數人則是張貼生活相片與孩子的成長軌跡。我回憶起和大家一同擁有過的時光,年輕時的矛盾與掙扎是否也能輕易地隨著網頁的翻新而消失?頁面上那些想感謝的人、想道歉的人,與後悔對他做了那些事的人...這些曾經在他們心中是否已成過去,隔著一個電腦螢幕的距離,我沒有股起勇氣說出感謝與抱歉,選擇暗暗在心中給予祝福,『對不起,謝謝你,祝福你。』。
在我網頁上的朋友大多是報喜不報憂,你是屬於哪一種呢?
昔日好友張貼往常常用的搞笑文二行,彈指之間就得到過百讚許,像是得到鼓勵又像在與人競爭張貼數量地發動短文照片攻勢,一波波塞滿網頁上的張貼牆,無意間我才發現自己也陷入想要得到讚聲的情境中。為了避免暴露太多情感,我張貼沒有情緒的生活點滴,幾個小時之間就得到許多讚聲; 驚喜之餘回頭想想:『過去要想得到這麼多讚美,可是不太容易的呀..』。於是食指一次次地按壓滑鼠、撥動捲軸發出喀啦喀啦的聲響,不自覺地耽溺於網路上朋友們的讚聲並加入讚聲啦啦隊的行列...
但是,這樣不好嗎?
善變和包容性強的現代社會,通訊軟體的出現讓人們的距離縮短至彈指之間,朋友、同學、同事、不熟的朋友、同學、同事、不認識的朋友、同學、同事,只要你接受都可以將他們納入生活圈中,但是發貼搞笑文章和吃喝玩樂相片的你是否只為了得到讚而發帖?是否已投入讚聲泥淖中不可自拔?你今天又給哪些人按讚了呢?
聽著臉書不斷提醒新留言的叮咚聲,看著昔日老友貼出的舊笑話,氾濫的資訊不斷湧入頁面,我決定把讚留在臉書,把生活紀錄在這個部落格。
留言
張貼留言